子居:对高中正《“趾不正则心卓”“付孙”解》文的质询 发表于: 2019年 4月 30日 2023年 9月 24日 分类: 出土文献研究, 清华简 View Fullscreen 文章导航 前一页 上一篇: 子居:《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(七)·子犯子余〉集释》赏析后一页 下一篇: 子居:清华简八《治邦之道》解析 管理员 174站点RSS订阅
第一則最初發表時間、網址,請見作者于2016年4月21日21:07分發表的“清華簡六筆記”,下面還有與其他學者的討論,網址請見:http://www.gwz.fudan.edu.cn/foru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7827&page=1#pid43001 第二則作者在2016年5月6日所作“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釋文稿”中已經注釋,在2016年12月29日曾與學友在網上討論,有釋文文檔與聊天記錄爲證,感興趣的同好可以找我索取查閱(zzgao1990@qq.com)。但因覺得證據不夠堅強,與學友討論時稱觀點“還在搖擺”,因此沒有在網上發表。在《簡帛》正式刊出後,作者仍對讀爲“撫循”有所懷疑,對這一結論不持必然態度。主要原因是“撫”“付”聲母不同,二者韻部相近,大概也要等到漢代魚部元音高化才出現。如果一定要往這一理解上面靠的話,“付孫”跟“撫循”更可能是同源或者義近的關係,前者讀爲“拊循”“拊巡”等大概更好些。 作者文章第一則的主要意見,網絡發佈時間早於子居先生《清華簡〈管仲〉韻讀》一文(http://www.xianqin.tk/2017/01/14/363/,2017年1月14日);第二則未在網絡上公佈,且未曾注意到子居先生的大作,是不應有的疏失。不過本人對“付孫”的理解,與子居先生有一定差別。第二則的意見的發明權,請參考子居先生《清華簡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解析》一文(http://www.xianqin.tk/2016/06/07/338/,2016年6月7日)。 登录以回复
復旦網,目前外網暫時無法訪問,等到恢復,自然可以看到。我已經提供郵箱,你可以隨時和我聯繫。可以截圖給你。 因此處回復無法提供圖片,特複製原文於下: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»论坛 › 论坛区 › 学术讨论 › 清華簡六筆記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发表帖子发起投票发起活动 选中 篇: 置顶| 查看: 4435|回复: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[敦煌学与近代汉字] 清華簡六筆記 [复制链接]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闻道神仙笑我 闻道神仙笑我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 主题 听众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: 1 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-4-21 21:07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 | 取消回复通知 本帖最后由 闻道神仙笑我 于 2016-4-21 21:09 编辑 《管仲》:“從人之道,止(趾)則心之【三】本,手則心之枳(枝),目、耳則心之末,口則心之(竅)。止(趾)不正則心卓,心不情(靜)則手(躁)。心亡(無)(圖)則…… 整理者:「趾不正則心卓」,應乙作「心不正則趾卓」。卓,讀爲「連」,《廣雅·釋詁三》:「蹇也。」卽跋足。 按:整理者恐怕沒理解文意。上文說腳趾是心的“本”,手、目、耳等部位只是心的枝、末、竅。則下文則是先說本不正(“趾不正”)則會影響到“心”如何如何,然後再說心對其他部位的影響。此處顯然應該就是原文的“趾不正則心卓”,可與之類比的如《左傳·桓公三年》屈瑕伐羅,鬬伯比說其必敗“舉趾高,則心不固”,說明當時對腳趾與心的關係有相同認識觀念。所以這裡的“卓”應即“悼心失圖”(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)的“悼”,即“掉”的假借(杜預說“在哀喪故”不可信,楊樹達有說,參《積微居讀書記》第64頁),即搖動不定之意,類似的有搖動意思的宵部同源詞還有一些,暫不舉。古書裡面說心搖、心蕩的例子多見。下文“心不靜則手躁”,《老子》說“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”,顯然是“根、本”來影響其他,而不能如整理者言是心反過來影響其“本(腳趾)”。心的不靜、無圖、無守,跟“悼心失圖”也有相同的內涵。 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回复 编辑 萧旭 萧旭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 主题 听众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: 1 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2# 发表于 2016-4-21 21:18 |只看该作者 乙作「心不正則趾卓」,是。卓,高也。 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 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 20 主题 3 听众 1994 积分 中级用户 Rank: 2 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3# 发表于 2016-4-23 16:10 |只看该作者 也覺得原整理者乙正當是。 “止(趾)則心之【三】本,手則心之枳(枝),目、耳則心之末”顯然是就人體器官的相對位置而言的,“止(趾)”因處於人體之下部,與樹木之“本”類似,故言“本”;“手”類似樹枝;“目、耳”類似樹梢;故如此説。雖然説“止(趾)”是“心之本”,但僅是以樹爲比而言,古人恐怕沒有認為“止(趾)”能決定“心”如何如何的觀念吧? 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 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 20 主题 3 听众 1994 积分 中级用户 Rank: 2 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4# 发表于 2016-4-23 16:13 |只看该作者 《左傳·桓公三年》“舉趾高,則心不固”,是説由“舉趾高”的現象,可以推測出來“心不固”,即今心理學所謂由某個人的小動作推測出來其心理活動。恐怕不能理解爲由於“舉趾高”而導致“心不固”? 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 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 20 主题 3 听众 1994 积分 中级用户 Rank: 2 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5# 发表于 2016-4-23 16:25 |只看该作者 當然,將“趾不正則心卓”理解爲由“趾不正”的現象從而推測出來其人“心卓”,也是可以講通的,不必一定要乙作“心不正則趾卓”。 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 闻道神仙笑我 闻道神仙笑我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 主题 听众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: 1 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 6# 发表于 2016-4-24 20:17 |只看该作者 曰古氏 发表于 2016-4-23 16:25 當然,將“趾不正則心卓% … 您可能誤解了“相同的認識觀念”這句話的意思,我當然不覺得古人認為腳趾能決定心。我強調的是古人對於腳趾和心的關係,可以進行如此的比喻,有一種相同的觀念上的認知(下面會說到),可以如此打比方。 《左传》“举趾高,则心不固”,这句话恐怕未必如您理解的由小动作推测心理,古人用这个比喻,很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比方说,即抬腿高了(重心不稳),心就不固。对待古人类似的比喻我想有时候不能以今律古去深解。《韩诗外传》说:“臣闻沐者其心倒,心倒者其言悖。今君不沐,何言之悖也?”即洗头弯腰心倒言語出問題(《管仲》這篇後面也提到了言語),從类似的话来看所谓脚“趾不正则心卓”和《左传》这句话应该就是一个物理认知,而非您说《左传》是一个心理作用。 这条写好之后,对其中几个问题又有思考,简单说,“悼”这个字我怀疑可能是为“心卓”(心动)造的专字,类比字是恸,语义引申也有相同的轨迹(没细想,可能未必恰当),这也可以解释《诗经》“中心是悼”,毛传解释为“动”、古书心+悼多用“悼”这个字而不用“掉”的原因。 这句话该不该乙正,就校勘常识原则来讲,如果原句可以读通,不必改。当然如果以后出现了一个本子是乙正者,那可能我们就要仔细考虑了,毕竟合乎常理的东西有时候未必是事实。 最近有事,回頭有時間再向您請教。 管理 回复 编辑 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 20 主题 3 听众 1994 积分 中级用户 Rank: 2 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7# 发表于 2016-4-30 09:02 |只看该作者 可能是我理解錯了吧—— 又,“口則心之[宀交](竅)【宵/藥】。止(趾)不正則心卓(逴/踔/趠)【藥】,心不情(靜)則手[喿攵](躁)【宵】”有韻。 登录以回复
结果就真的拿复旦两古中心论坛来说事了吗?哈哈,这论坛根本就是复旦两古中心自己打理,难道不是想怎么改信息就可以怎么改信息吗?就说你贴的内容,你贴的楼下没有任何人的言论能证明你说过的“卓”读为“掉”,怎么解释? 你说不知道我的文章,为什么我发完质询后,第二天你就能登录先秦史网站?要知道,一天时间,多数搜索引擎都还没收录呢,你怎么知道先秦史网站发了这篇质询文章的?难道不是证明你本来就知道先秦史网站吗? 第二个说法,拊循,你甚至连链接证据都给不出来了,俺私下猜一下,现造链接证据来不及吧,毕竟改几个字容易,弄出有来有回的一大篇帖子没那么容易,是不是被我猜对了? 登录以回复
当时清华6刚出来,我全程关注并参与了网络上的讨论,我可以作证高中正先生所说属实。望大家明鉴。 另外,我想说的是,我们是有学术骨气的,自己最痛恨的就是抄袭,宁愿不干这个专业,也不会去抄袭。 说完了,勿回。 登录以回复
你看到了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啊,如果你不能证明你看到了什么,什么理由我就要相信呢? 我就是针对复旦两古中心啊,你以为不是打仗?真有这闲功夫,自己多看几本书提高一下比什么不好,难道说你还要代表吉林大学替复旦出头吗? 登录以回复
第一則最初發表時間、網址,請見作者于2016年4月21日21:07分發表的“清華簡六筆記”,下面還有與其他學者的討論,網址請見:http://www.gwz.fudan.edu.cn/foru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7827&page=1#pid43001
第二則作者在2016年5月6日所作“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釋文稿”中已經注釋,在2016年12月29日曾與學友在網上討論,有釋文文檔與聊天記錄爲證,感興趣的同好可以找我索取查閱(zzgao1990@qq.com)。但因覺得證據不夠堅強,與學友討論時稱觀點“還在搖擺”,因此沒有在網上發表。在《簡帛》正式刊出後,作者仍對讀爲“撫循”有所懷疑,對這一結論不持必然態度。主要原因是“撫”“付”聲母不同,二者韻部相近,大概也要等到漢代魚部元音高化才出現。如果一定要往這一理解上面靠的話,“付孫”跟“撫循”更可能是同源或者義近的關係,前者讀爲“拊循”“拊巡”等大概更好些。
作者文章第一則的主要意見,網絡發佈時間早於子居先生《清華簡〈管仲〉韻讀》一文(http://www.xianqin.tk/2017/01/14/363/,2017年1月14日);第二則未在網絡上公佈,且未曾注意到子居先生的大作,是不應有的疏失。不過本人對“付孫”的理解,與子居先生有一定差別。第二則的意見的發明權,請參考子居先生《清華簡《鄭武夫人規孺子》解析》一文(http://www.xianqin.tk/2016/06/07/338/,2016年6月7日)。
经查证,所提供网址无法访问
復旦網,目前外網暫時無法訪問,等到恢復,自然可以看到。我已經提供郵箱,你可以隨時和我聯繫。可以截圖給你。
因此處回復無法提供圖片,特複製原文於下:
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»论坛 › 论坛区 › 学术讨论 › 清華簡六筆記
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发表帖子发起投票发起活动
选中 篇:
置顶|
查看: 4435|回复: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[敦煌学与近代汉字] 清華簡六筆記 [复制链接]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
闻道神仙笑我 闻道神仙笑我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
主题
听众 0
积分
普通用户
Rank: 1
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
发表于 2016-4-21 21:07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 | 取消回复通知
本帖最后由 闻道神仙笑我 于 2016-4-21 21:09 编辑
《管仲》:“從人之道,止(趾)則心之【三】本,手則心之枳(枝),目、耳則心之末,口則心之(竅)。止(趾)不正則心卓,心不情(靜)則手(躁)。心亡(無)(圖)則……
整理者:「趾不正則心卓」,應乙作「心不正則趾卓」。卓,讀爲「連」,《廣雅·釋詁三》:「蹇也。」卽跋足。
按:整理者恐怕沒理解文意。上文說腳趾是心的“本”,手、目、耳等部位只是心的枝、末、竅。則下文則是先說本不正(“趾不正”)則會影響到“心”如何如何,然後再說心對其他部位的影響。此處顯然應該就是原文的“趾不正則心卓”,可與之類比的如《左傳·桓公三年》屈瑕伐羅,鬬伯比說其必敗“舉趾高,則心不固”,說明當時對腳趾與心的關係有相同認識觀念。所以這裡的“卓”應即“悼心失圖”(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)的“悼”,即“掉”的假借(杜預說“在哀喪故”不可信,楊樹達有說,參《積微居讀書記》第64頁),即搖動不定之意,類似的有搖動意思的宵部同源詞還有一些,暫不舉。古書裡面說心搖、心蕩的例子多見。下文“心不靜則手躁”,《老子》說“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”,顯然是“根、本”來影響其他,而不能如整理者言是心反過來影響其“本(腳趾)”。心的不靜、無圖、無守,跟“悼心失圖”也有相同的內涵。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
回复 编辑
萧旭 萧旭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
主题
听众 0
积分
普通用户
Rank: 1
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2#
发表于 2016-4-21 21:18 |只看该作者
乙作「心不正則趾卓」,是。卓,高也。
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
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
20
主题 3
听众 1994
积分
中级用户
Rank: 2
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3#
发表于 2016-4-23 16:10 |只看该作者
也覺得原整理者乙正當是。 “止(趾)則心之【三】本,手則心之枳(枝),目、耳則心之末”顯然是就人體器官的相對位置而言的,“止(趾)”因處於人體之下部,與樹木之“本”類似,故言“本”;“手”類似樹枝;“目、耳”類似樹梢;故如此説。雖然説“止(趾)”是“心之本”,但僅是以樹爲比而言,古人恐怕沒有認為“止(趾)”能決定“心”如何如何的觀念吧?
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
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
20
主题 3
听众 1994
积分
中级用户
Rank: 2
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4#
发表于 2016-4-23 16:13 |只看该作者
《左傳·桓公三年》“舉趾高,則心不固”,是説由“舉趾高”的現象,可以推測出來“心不固”,即今心理學所謂由某個人的小動作推測出來其心理活動。恐怕不能理解爲由於“舉趾高”而導致“心不固”?
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
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
20
主题 3
听众 1994
积分
中级用户
Rank: 2
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5#
发表于 2016-4-23 16:25 |只看该作者
當然,將“趾不正則心卓”理解爲由“趾不正”的現象從而推測出來其人“心卓”,也是可以講通的,不必一定要乙作“心不正則趾卓”。
管理 点评回复 举报
闻道神仙笑我 闻道神仙笑我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2-11-22最后登录1970-1-1阅读权限10积分0精华帖子查看详细资料
主题
听众 0
积分
普通用户
Rank: 1
普通用户, 积分 0,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0 积分 6#
发表于 2016-4-24 20:17 |只看该作者
曰古氏 发表于 2016-4-23 16:25
當然,將“趾不正則心卓% …
您可能誤解了“相同的認識觀念”這句話的意思,我當然不覺得古人認為腳趾能決定心。我強調的是古人對於腳趾和心的關係,可以進行如此的比喻,有一種相同的觀念上的認知(下面會說到),可以如此打比方。 《左传》“举趾高,则心不固”,这句话恐怕未必如您理解的由小动作推测心理,古人用这个比喻,很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比方说,即抬腿高了(重心不稳),心就不固。对待古人类似的比喻我想有时候不能以今律古去深解。《韩诗外传》说:“臣闻沐者其心倒,心倒者其言悖。今君不沐,何言之悖也?”即洗头弯腰心倒言語出問題(《管仲》這篇後面也提到了言語),從类似的话来看所谓脚“趾不正则心卓”和《左传》这句话应该就是一个物理认知,而非您说《左传》是一个心理作用。 这条写好之后,对其中几个问题又有思考,简单说,“悼”这个字我怀疑可能是为“心卓”(心动)造的专字,类比字是恸,语义引申也有相同的轨迹(没细想,可能未必恰当),这也可以解释《诗经》“中心是悼”,毛传解释为“动”、古书心+悼多用“悼”这个字而不用“掉”的原因。 这句话该不该乙正,就校勘常识原则来讲,如果原句可以读通,不必改。当然如果以后出现了一个本子是乙正者,那可能我们就要仔细考虑了,毕竟合乎常理的东西有时候未必是事实。 最近有事,回頭有時間再向您請教。
管理 回复 编辑
曰古氏 曰古氏 当前离线
注册时间2013-2-3最后登录2017-5-20阅读权限10积分1994精华2帖子186查看详细资料
20
主题 3
听众 1994
积分
中级用户
Rank: 2
中级用户, 积分 199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3006 积分收听TA 发消息 7#
发表于 2016-4-30 09:02 |只看该作者
可能是我理解錯了吧—— 又,“口則心之[宀交](竅)【宵/藥】。止(趾)不正則心卓(逴/踔/趠)【藥】,心不情(靜)則手[喿攵](躁)【宵】”有韻。
结果就真的拿复旦两古中心论坛来说事了吗?哈哈,这论坛根本就是复旦两古中心自己打理,难道不是想怎么改信息就可以怎么改信息吗?就说你贴的内容,你贴的楼下没有任何人的言论能证明你说过的“卓”读为“掉”,怎么解释?
你说不知道我的文章,为什么我发完质询后,第二天你就能登录先秦史网站?要知道,一天时间,多数搜索引擎都还没收录呢,你怎么知道先秦史网站发了这篇质询文章的?难道不是证明你本来就知道先秦史网站吗?
第二个说法,拊循,你甚至连链接证据都给不出来了,俺私下猜一下,现造链接证据来不及吧,毕竟改几个字容易,弄出有来有回的一大篇帖子没那么容易,是不是被我猜对了?
当时清华6刚出来,我全程关注并参与了网络上的讨论,我可以作证高中正先生所说属实。望大家明鉴。 另外,我想说的是,我们是有学术骨气的,自己最痛恨的就是抄袭,宁愿不干这个专业,也不会去抄袭。 说完了,勿回。
哈哈,这是要看谁人多势众吗?不要说你薛培武来了证明不了什么,就是裘锡圭来了,以为我就会相信能证明什么吗?
有证据就请举证,没有的话,把人押这里也没任何意义。
我晕,你以为这是打仗吗,哪有什么人多势众,我只代表我自己,我当时眼睛看到什么(第一则的复旦网帖),我肯定要说什么呀。
你看到了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啊,如果你不能证明你看到了什么,什么理由我就要相信呢?
我就是针对复旦两古中心啊,你以为不是打仗?真有这闲功夫,自己多看几本书提高一下比什么不好,难道说你还要代表吉林大学替复旦出头吗?